“数据要素×” 为青海“乘”出了什么? ——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综述(下篇)

【发布时间】:2025-03-27

阅读次数:

本报记者 王菲菲

从居家生活,到医疗保健,再到职场办公和购物消费,人们的生活似乎都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下,逐步向着“更流畅,更便捷”的方向变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

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具有放大、叠加、倍增效应。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数据局等17个部门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文件要求,青海省数据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青海省“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4—2026年)》,进一步促进海量数据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

绿算“沃土”

孕育发展新动能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今天,“算力”一词频繁出现,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经济算法模型训练和应用的计算能力,也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资源。有数据、有算法,但没有算力还是难以成事。

一台台服务器高速运转,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机柜透出蓝光,澎湃的算力在此涌动。伴随着服务器指示灯的不断闪烁,内部模块高速运转,每一秒都有大量的数据被处理分析,将算力从青海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冷凉干燥,年平均气温仅3.9摄氏度,大数据中心制冷用电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左右,在用的大型数据中心平均能效指标PUE值保持在1.2以下,同等技术条件下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属于大型数据中心建设一类地区,具备大数据中心建设和产业链培育、推动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是布局发展算力产业、打造服务全国的“绿色算力”支撑体系的最佳区域之一。

近年来,青海省发挥优势,在大数据发展上抢占先机,“1+2+N”整体布局基本构建形成,体量持续扩容。落户青海省的互联网头部企业从无到有、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位列2024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前十的企业中已有3家与青海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接洽谈5家。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算力规模达8400PFLOPS,已建在建标准机架9.3万个、实现翻倍增长。成绩不止步于此,最具标志的是 “六个全国第一”(即: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占比全国第一,绿色金融覆盖率全国第一,电网碳排放因子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制定绿色算力地方标准,建成全国第一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大数据中心,建成全国第一个共享储能市场化交易平台)。

今天的青海,绿色算力发展的成色更靓。站位发展全局、着眼长远大局,青海积极深度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结合省情实际,明确发展定位,推动青海绿算产业形成具有引领性、差异性、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将为推动治理能力体系现代化、高质量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注入更强大的动能。

数据要素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新”的特性和“质”的提升,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

随着数据要素产业化浪潮滚滚而至,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全国总决赛颁奖仪式在北京成功举行。青海省数据局积极响应国家数据局号召,积极组织开展青海分赛,共号召来自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高校的284支队伍、634名选手报名参赛,推选出14个优秀团队及其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

最终,在全国总决赛中,青海省共斩获两大奖项:青海省数据局荣获大赛“开拓创新奖”,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基于现代农业赛道的作品《青海省农机数字化管理平台》荣获“应用实践奖”。

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青海省农机数字化管理平台》以农业生产大数据整合应用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农机数字化的生产、服务、政策、管理全场景应用集成,全面提升了政府农机化政策实施支撑、农业生产管理和行业服务效能。

令人欣喜的是,青海分赛结合青海实际,设置“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气象服务”“城市治理”“绿色低碳”共7个公开赛道。涌现出一批数据开发利用的新场景、新模式,展现了青海省数据领域蓬勃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在数据要素的助推下,海量“数据”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丰富“原料”,构建起包括信息高速网络、大数据中心、智能物流系统在内的数字基础设施。

《青海省“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4—2026年)》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以推动数据要素高水平应用为主线,以推进数据要素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为重点,强化场景需求牵引,带动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合规高效流通,积极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提出到2025年底,盘清机关、高校及国有企业在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收集、加工等产生的各类有效数据资源底数及信息系统搭建情况,核实预期能够产生管理服务潜力或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可盘活利用数据资源种类、规模及现状;力争打造2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

多元产业应用场景

创新蜕变

向着“算”出一个新高地出发,青海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新命题,加快构建数字生产力,探索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青海路径”,积极发挥数据要素叠加倍增效应,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项目规模化发展和数据要素深层次应用。

冬虫夏草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具有特殊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在国内外的需求量很大。为推动冬虫夏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24年初,由青海省数据局统筹,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与新立讯科技集团牵头,着手研发国内首个“虫草AI鉴真平台”。1月24日,青海冬虫夏草AI鉴真平台发布会在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召开。

平台依托大数据、AI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机器学习和模型训练等核心技术,以鉴真数模为载体,“虫草AI鉴真平台”对青海省各市(州)超过100样本品类,500万张以上的冬虫夏草图片进行数据采集与训练,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鉴真准确率超过99.23%。

气象数据作为公共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福祉。青海省气象信息中心基于气象数字对象标识符(MOID)技术,通过青海气象数据流通交易安全监管平台,为每一个用户的每一次数据需求匹配全球唯一的气象数据身份证。青海气象数据流通安全监管平台实现数据来源回溯、数据确权、流通追溯,是规范数据共享服务、强化数据安全监管的有力支撑。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青海大学分中心基于三江源一号卫星数据与青海大学联合构建了一套全球时空谱结构化多源遥感数据库,开发了地理感知时空谱一体化遥感大模型A2-MAE,高效精准识别青海省城市要素,支撑青海省智慧城市和数字孪生建设,动态识别青海区域农田植被变化,支撑青海省农林清查与生态环境保护。

如今,在青海从算力、模型到应用,从数据标注、呼叫客服到存储灾备,推动业态多元拓展。百度在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建立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基地,解决就业400余人;海东市联合阿里集团打造呼叫中心,解决就业200余人;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在国内首创集中功率预测模式;“数字盐湖”建设加快推进;涌现出青海中水数易智慧水利平台、西宁市智慧综合管网“一张图”平台等一批青海本地原生创新应用……

算力赋能千行百业的故事,在青海正破土发芽,迸发出勃勃生机,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